【南方都市报】全国首例,广州医院为孕妈同时做了剖腹产和心脏手术

2019-06-21
心脏二尖瓣置换手术12年后,34的陈琳(化名)再度怀孕,不料在妊娠31周时突发二尖瓣血栓形成,导致人工瓣膜功能障碍。双重惊险瞬间降临,此时到底“保大”还是“保小”?经过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最终决定,同时进行剖宫产和心脏换瓣手术。据了解,这两个手术同时进行,目前在全国乃是首例。


陈琳手术时的场景。通讯员供图


心脏换瓣12年后再怀三胎

陈琳今年33岁,12年前,她因严重的心脏二尖瓣病变在中山一院进行了“人工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”,术后坚持抗凝治疗并定期到医院复查,心脏功能一直都很好。

十余年间,陈琳与正常人一样,结婚生子,有了两个女儿。

7个多月前,陈琳再次怀孕。由于此前已经顺利分娩过2次,复查显示人工心脏瓣膜功能良好,她认为这次妊娠也不会有大碍,还是照着平时剂量服用抗凝药物。

就在妊娠第28周时,陈琳开始出现胸闷、气促的症状,但这并未引起她的注意,她还以为是妊娠中后期的正常反应。然而,随着症状一天天加重,陈琳去当地医院就诊,检查发现人工机械二尖瓣瓣口狭窄、心功能不全。

随后她转至中山一院,该院心脏外科张希教授检查后发现,她的人工二尖瓣跨瓣压差达到30mmHg,而且在人工瓣叶的外侧叶有个11mm×9mm血栓,瓣口面积仅剩0.9cm2,三尖瓣也出现了中度以上的返流并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。情况十分危急。


保大还是保小 面临两难选择

此时,陈琳肚中的胎儿,超声检查显示尚且存活,且未发现畸形迹象。

但陈琳的人工二尖瓣已有血栓形成,血栓随时有可能脱落导致致命的栓塞,加上人工二尖瓣功能严重障碍,心衰症状持续加重,必须尽快进行换瓣手术与治疗。

陈琳及其家人希望,在救治妈妈的同时能够保证胎儿的安全。

为此,医生面临了两难的抉择。若先进行心脏手术,必须使用体外肝素化抗凝和体外循环,这很有可能导致胎儿流产或者死亡。而且目前胎儿仅有31周,其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,提前娩出也很容易夭折。

若先进行剖腹产手术,陈琳可能在胎儿出壁前后,由于子宫收缩引起大量心血回流,增加心脏负荷,使二尖瓣完全闭合,从而导致心衰与心脏骤停。


剖腹产手术和心脏手术同时进行无案例可循

面对两难抉择,中山一院心脏外科、妇产科、新生儿科、体外循环科等10多个学科的专家进行了联合会诊决定,既要“保大”,也要“保小”。要保证母子平安,必须同时进行心脏二尖瓣置换术与剖宫产手术。

手术当天,妇产科首先为陈琳进行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与子宫次全切除术,顺利剖出一个1.89kg的男婴,婴儿很快被转运至新生儿监护病房进行监护治疗。

随后,心脏外科立马接手,进行再次二尖瓣置换术、三尖瓣成形术以及左心房重建术。术中发现,因为第二次进行心脏手术,陈琳的心脏与周围组织粘连极其严重,12年前装上的人工二尖瓣已经被血栓栓塞了大部分,仅有一个瓣叶能有少许活动。“若再晚几天手术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张希说。

陈琳术后第2天拔除气管插管,第3天即转出心胸外科ICU,回到普通病房。她的小宝宝也在出生后3天顺利脱离呼吸机,术后1个月健康出院。
张希表示,这两个手术同时进行,目前在全国乃是首例,没有任何案例可以借鉴。


专家提醒:
血栓卡瓣或与妊娠期及日常饮食药物有关

中山一院超声医学科林红教授指出,尽管陈琳已经实施“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”12年了,这次妊娠过程中出现了危险的血栓卡瓣并发症,可能与妊娠时的血液高凝状态以及日常饮食或药物使用有关。

同时,陈琳虽然多年
坚持服用华法林(抗凝药),但其怀孕期间没有及时到医院复查出凝血功能及调整华法林剂量,以至于发生了人工机械瓣膜血栓形成。

林红说,对于女性患者而言,在怀孕前应当先到大型三甲医院进行心功能评估,指标合格之后才能要小孩。与此同时,相比于一般的患者,孕妇在孕期应当更加注重心脏复查,以保证母胎安全。



采写/摄影:南都记者 阳广霞 实习生 张珊珊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
2019-06-20
报道链接:https://m.mp.oeeee.com/a/BAAFRD000020190620173710.html?wxuid=ogVRcdAvhXPQpiU5MviEF-KOAr78&wxsalt=347cfb